熔炉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主要讲述一个聋哑学校的孩子长期被性侵,电影主人公带着这群孩子一路奋战,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最终也没能取得胜利的故事,与主旋律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揭露了韩国社会的阴暗面,结局是悲剧。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来到雾津,应聘于慈爱聋哑人学校。天降大雾,他意外撞车,维修时邂逅了人权组织成员友真,仁浩妻子早亡,8岁女儿松儿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辞辛苦谋职养家。
然而,双胞胎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竟逼仁浩索贿5千万韩元,并美其名为学校发展基金。同时,姜仁浩逐渐发现学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尤其有三个孩子引人关注:聪颖的金妍斗,贪吃的陈宥利总是躲闪,总是满脸淤青弟弟自杀身亡的全民秀。下课后,仁浩还听到女厕所中有呼喊与哭泣,在门卫的阻拦下他未深究。之后,他意外目睹了校长行贿警察,教导员毒打民秀,宿舍督导溺罚妍斗的行径。
在厕所里以为逃过一劫的放松,迎来的却是真正的绝望,看到禽兽校长从旁边隔间探头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各种各样的念头,无法想象,真人真事,无法想象那些孩子的绝望、恐惧。有一种莫名情绪像一把钝刀 一点一点划开心脏又重重的敲击,像沉在海里,狂风呼啸,撕裂的胸腔冰冷的海水一点一点倒灌进至今这都是我觉得最可怕的一幕。毕竟,跟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的,是人心。
在不懈的追查之后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实真相:作为该校的校长和行政室长的李江锡和李江福双胞台兄弟依仗着人脉的宽广和学校产权的拥有者,不惜专门针对孤儿和智障人士的子女金妍斗和陈宥利进行惨无人道的性侵害,同时他们买通姜刑警和学校的保安,放纵他们的为非作歹暴行,让幼小的孩子们受尽凌辱和折磨。而还有另一个为虎作伥的老师朴宝贤对贫穷而聋哑的全民秀哥弟俩进行更为变态的性侵害,弟弟由于无法忍受如此的疼痛和折磨,选择在铁轨上自杀。
发现了这一系列的残忍真相后,尽管仁浩一贫如洗背负着老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继续前进,向法院上诉维护这些残障孩童的权益,当然,电影并没有就这样Happy ending,我认为影片的最高潮不是惨无人道的虐待,不是恶人最终绳之以法,而是民秀的奶奶和陈宥利的父母选择金钱调解。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仅觉得手脚冰凉,有些时候残障孩童感受到的最大恶意不是来自于陌生人来自于社会,而是来自于生养他们的父母和血浓于水的亲人。校长他们作恶多端却获得缓刑释放。就是这样的敷衍了事,才导致全民秀行刺朴宝贤并和其一起在铁路上同归于尽。姜仁浩抱着民秀这位用生命来争取和捍卫承诺、尊严、正义的聋哑孩子的遗像,在警察驱赶人群的水柱中,竭力地、反复地抗争着喊叫着……民秀的遗像镜框在践踏中碎裂,抗议的人群在警察的强力驱逐下无助的摇曳。最后当揭开暗幕明了事件真相的姜仁浩老师站在写着“请来雾津吧,白雾的城市”的宣传广告牌匾前,若有所思。
最后说说它的成果,电影熔炉的热映在韩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熔炉热”,并进而发酵成“熔炉效应”。在民众的高声疾呼下,当年案件被重新审理,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甚至于,韩国国会竟然为此特别通过了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惩罚力度。由一部电影的热映而推动司法的改革,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而在韩国竟然成为了现实。这就是它最直接的意义,而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让全世界进行维权运动的人都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意义,胜利的希望并不渺茫。最后借用仁浩的一句话。
当人类试图组成社会的时候,并没有料到彼此之间细微的蝴蝶效应,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宏大战争中的摧枯拉朽,而人性的细枝末节则避而不谈。
2011年,一部名为《熔炉》的电影上映。其后,包括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在内的十分之一韩国民众观看了该片,全国为之轰动,韩国立法机关当即修订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即后来广为流传的《熔炉法》。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影片能做到促使一个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来保障特殊人群的权益?
本片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而该小说则根据2005年,发生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真实事件的发生,无疑让这部探讨残疾人性暴力事件的电影更加具有影像穿透力。
电影的发生地,是一个叫“雾津”的城市,一个常年笼罩大雾的小城。这是一个虚拟的地名,但是它象征含义却不言而喻。雾,一个遮蔽万物最有效的载体,它能将人性的丑恶掩藏在无法察觉的暗处,也能让人们的良善被抹杀的无影无踪。
故事的开端是男主角仁浩准备去雾津市的慈爱学堂担任教师,大雾下的驱车行驶是对男主前程难测的隐喻,而此处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则巧妙地把后来遭遇车祸的小男孩拼接进画面,黑暗隧道中的孩童身影,那是悲剧的喻体。同时,低缓伤感的钢琴配乐,则用声画蒙太奇把沉重的气氛塞进了观影者的内心。
随着仁浩在学校中对残疾孩童的逐渐了解,他慢慢发现了这所学堂“慈爱”光环下的“丑恶”,而研斗被校长妹妹施暴事件的发生,让他已经不能无动于衷,随后研斗在医院被查出性侵犯的结果,更是让仁浩无法忍耐心中的怒火,于是便和之前认识的人权组织女孩友真,共同走上为这些遭遇校方性侵犯孩子的维权之路。
所谓的“推诿”就是让人无法躲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政机构,这是社会中最顽固的皮癣,他们麻木于“每日打卡”,习惯于“风波不起”,惯性于“扯皮推卸”,自动于“与我无关”。仁浩友真的来往奔波只是图添这些扯皮机构的唾沫,最后只能曝光于媒体。
如果人性在什么环境下最干净,那应该就是同类的集体围观吧!“慈爱学堂”的一干“人面兽心”虽然被逮捕,但是同流合污的警察却请出了“前官礼遇”这张王牌。当整个司法机构都渗透进“潜规则”的毒液,那所谓的“公平审理”就只是一张曝光过度的胶片吧!惨白而毫无服膺的痕迹。
案件虽然遭遇各种阻碍,但是受害的残疾儿童勇敢而机智地指证,还是让案情的真相公诸法庭,不过丑恶的一派有着自己的手段,不管是金钱贿赂、还是法律寻租,总之,真相还是硬生生沉潜在了丑恶的泥淖中。
而在这场正义之战中,主人公仁浩并没有能无所顾忌的做个纯粹的斗士,像是电影故意让正义的一方遭遇生命中的诸多伤痛,妻子的早逝,幼女的疾病,老母的市民心态,还有一贫如洗的处境,都让这场人性的伤疤揭开的格外疼痛。但是,面对这三个惨遭性暴力的可怜孩子,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
电影的高潮并不是正义的救赎,而是罪恶的姿态高昂,明秀因为弟弟的死和自己的遭遇得不到公正的审判,选择了与罪人共同卧轨,这让人想起了电影开头明秀弟弟的结局。此处情节的设置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对片呼应,毕竟,如果在公正的审判尚未进行前,发生罪恶,人们尚能忍耐,可是如果在所谓的法律审判之后,被害者依然走上悲剧的道路,这种无声的批判无疑是最有力的。
《熔炉》中有两个地方最为令人深思,一个是男主仁浩在明秀死后抱着他的遗照跪在法院的门前率众抗议,这是本片高潮部分无奈的嘶喊,是一种对于正义的拷问和咒骂,直戳观影者的泪点和良知。
另一个则是审判开始前众多民众对仁浩与友真的辱骂和毒视,因为在那些普通民众眼中,那个恶贯满盈的校长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是德行和善心的代表,他当得起众望所归的圣贤。而一旦有人诋毁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便惯性式的反驳和撕咬。
集体无意识下的集体造神本该随着文明的普众,而逐渐消弭,但是讽刺的是,即使是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性的集体犯罪也难以避免,毕竟,“法不责众”。但是“法不责众”背后暗藏的则是“人治”旗帜的高扬,而“法治”的尊严责被折断在众人故意忽视的脚底,这貌似不是哪一个人的罪责,但是众人却都难辞其咎。谁能说司法上的溃败和政府机关的权钱交易,不是普通民众集体无意识下培植的根芽?
就像电影结尾友真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一部电影虽然促进了法律的进程,但是,它能改变的毕竟有限,韩国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希望看过电影的人能做的更多,至少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但是弱势群体遭遇性侵犯绝对不会只有唯一的解,它是个二元一次方程式,每一个个体的事件代入这个方程式,都将有相对应的解,在《熔炉》上映一年后,丹麦人就在2012年交出了对于性侵犯话题自己的理解。
如果说《熔炉》在控诉强势集团下,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和悲剧,那么《狩猎》无疑是对儿童自带话语正确性下,成人话语权真空的尴尬境地进行反思。
狩猎的故事并不复杂,主线即是男主卢卡斯遭遇间隙性短暂失忆的小女孩——卡卢卢的一次偶然控诉,声称卢卡斯对自己实施了性侵。这样的一个事件当被小女孩的幼儿园老师知晓后,开始如同滚雪球一般,在整个小镇散布开来,而男主卢卡斯也随着流言的日益膨胀,从被以前好友排挤,到被警察逮捕拷问,虽然随后被释放,但是在整个小镇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仇视和排挤。
电影的开头是一群中年男人在十一月冬天下水的场景,北欧幽静的自然风光将这群中年顽童的欢乐时光衬托的恰到好处,而电影之所以在一开始展开如此画面,则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出反面的衬托,暗含着,即使是多年的知己好友,可一旦性侵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女儿身上,连多年达成信任的好友也可以反目为仇,而不用丝毫的理性分析。
而本片的主题也在幼儿园园长的一句话中让人无可置否:“我是为孩子着想,他们不会说谎。”
当成人的世界被一个孩子的无意谎言打破,这样的流言,是否能变为成人社群共同对付另一个人的武器?虽然我们都知道,错也不在小女孩卡卢卢,毕竟电影自始至终都向我们清醒的摆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卡卢卢的几句“恶言”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她自身记忆上的错乱和短暂失忆。虽然我们知道所谓“卢卡斯向卡卢卢显示自己的性器官”,只是因为卡卢卢哥哥的朋友把iPad上的色情画面给卡卢卢看到了,随后卡卢卢自己记忆拼贴的产物,但是毫无疑问,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就无法挽回,就连卡卢卢其后也不能肯定自己说的是不是一定正确。
毫无疑问,电影这样的一个设定不是在拷问小女孩的对与错,而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小女孩压根就是无心为之,但是这样一个流言一旦在一个社群中传播开来,社群中的每一个人该如何对待。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卢卡斯在惨遭殴打之后,在圣诞夜那天走进小镇的教堂,和卡卢卢的父亲,一个原本视自己为最好朋友的男人,终于爆发冲突。
卢卡斯的情绪爆发像是一头被狩猎的麋鹿,在等待命运完结的那一刻悲愤的观望周围的世界,这是属于他最后的权利,除此之外,在面对充满恶意的气氛中,他已经一无所有。
故事的结束是以一年之后,卢卡斯的儿子成年礼上的一场狩猎来终结。本来观众还以为一年之后,此事应该可以逐渐消弭,的确,在成年礼开始之前的卢卡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当时,宴席上众人面色的异常和反感,让卢卡斯知道,可能未来的时光再难回来,而结尾的森林中自己差点被枪杀,更是让他清醒的明白,所谓的言归于好,所谓的不计前嫌,所谓的相安无事,只是怨恨下的阴翳。
至于准备枪杀自己的是卡卢卢的父亲?还是卡卢卢的哥哥?亦或是小镇的某个人?已经不再重要了,背光下枪手的剪影象征着集体的谋杀图腾,如同电影中优美透亮的画面和随意的抒情吉他乐,像是告诉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北欧小镇,它那冰冷刺骨的悲剧就像它的瑰丽旖旎的风光一样,存在于此。
我想起了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社群理论:“权利优先于善”,这是一个危险的言论,尽管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社群本质已然剖析。《熔炉》中的权利优势体在于他们是“善”的定义者,而《狩猎》中的权力优势体则在于他们是恶的裁决人,仅此而已。
熔炉导演的《南汉山城》还记得韩国经典电影《熔炉》吗?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2000-2004年间发生在韩国光州的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同时也描述了该事件所引发的悲剧以及老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揭开黑幕的故事。
《熔炉》由韩国著名导演黄东赫执导,他还曾拍摄过《我的父亲》《奇怪的她》等电影影片,质量也都不错。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南汉山城》同样出自黄东赫之手。
明朝末代时期,后金皇太极对朝鲜进行了大范围的侵略,走投无路的朝鲜国君仁祖除了被迫签了城下之盟之外,还要伏地请罪,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对于朝鲜整个国家而言都是耻辱, 史称“丙子之役”,从此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同时参加了对明战争,清军实力因此而大增。
皇太极通过"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南汉山城》就是讲述这一时期真实事件的历史正剧。
面对清军的围剿,主和派的崔民吉(李秉宪 饰)和主战派的金尚宪(金允石 饰)在朝廷上产生了分歧,双方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似乎影片的主题就在于朝鲜是选择了和解还是迎战,但是在清军绝对的实力面前,朝鲜是束手无策的。
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南汉山城》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而产生的正剧,剧情方面自然是不需要过多赘述的。除了剧情以外,整个影片的基调和背后所要表现的内涵才是真正值得一提的地方。
电影整体有些闷,没有普通韩国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矫情,也没有拼命向主旋律靠近的刻意感,只是冷静的刻画当时朝鲜的屈辱史。
在韩国所拍摄的讲述历史事件的电影中,《南汉山城》是难得的不黑清朝的作品,对朝鲜和清朝二者的刻画都十分客观。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客观就是它最大的看点。影片中没有丑化任何人,不像之前的某些抗日神剧一样,日军总是猥琐矮小,而别人则是无所不能的。
影片中主战派鄙视蛮夷这种疯狂的掠夺行为, 主和派则希望为了保全江山社稷而忍辱负重,主演们表现的都十分到位。电影用客观创作情绪去让历史悲剧重现,这种精神和态度值得尊重。
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不言而喻,影片中主战派因担心带路的老人为清军效力而杀害了他,但事后对老人遗留下来的孙女又充满了内疚与怜悯,人性与现实的碰撞也是片中的一大看点。
影片中有荒凉的山头,漫山遍野的大雪,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执,砍臣头以谢天下的忠臣,束手无策的君主和麻木的百姓,处处都透露着绝望。
整部影片看下来,导演在处理这类大历史题材的电影方面已经十分成熟,没有刻意回避历史悲剧,反而是深入到不同阶层在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艺术性的还原了弱国的悲哀。
以极其写实、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注定了影片难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在艺术角度及历史上,无疑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佳作。
热2017-03-27
热2016-12-29
热2017-03-24
热2017-01-06
热2017-03-31
热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