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半年国内发行播出的电视剧这么少

2017-10-16 10:25:23作者:lhb来源:未知

今年对于国产剧来说也算是一个小爆发的年份吧!在电视上星播出的电视剧中,《人民的名义》自然是不用说的成为了今年的良心好剧和代表作。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以及《我的前半生》还有不久前才刚刚结束播出的《那年花开月正圆》都有些高开低走的感觉和走向。而总体的感觉也是今年较之去年国产剧数量下去了,质量上来了,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吗?

国产剧发型创新低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4-6月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58部2454集,这一数据达到历史新低,电视剧市场上现实题材剧目共计39部1576集,分别占总比例的67.24%、64.22%。其中,当代题材共计37部1490集,分别占总部、集数的63.79%、60.72%;现代题材共计2部86集,分别占总部、集数的3.45%、3.50%。历史题材剧目共计19部878集,分别占总比例的32.75%、35.78%。其中,近代题材共计14部650集,分别占总部、集数的24.13%、26.49%;古代题材共计5部228集,分别占总部、集数的8.62%、9.29%。

与此同时,结合今年一季度数据对比发现,2017年1-6月国产电视剧的发行数据同样达到历史新低。整体来说,国产电视剧在“提质减量”调整中,减量效果明显。背后的原因,除了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外,电视剧行业自身也为适应政策、适应市场而努力调整中。

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变

曾经,高产量是国产电视剧的标签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均保持在1.5万集左右,产量持续位于世界第一。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每年能够播出的电视剧只有8000集左右,约一半数量的电视剧无法面向观众,电视剧库存积压严重,供求关系失衡的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与此同时,精品电视剧缺位,不少电视剧的剧情、后期等受到观众的诟病,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充斥小银幕。

面对乱象,从2015年开始,相关部门收紧了相关政策,将电视剧播出模式调整为“一剧两星”,一部电视剧每晚在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则能够上电视播出的电视剧数量减少,电视平台对国产电视剧的需求和购买减少。

相关审查监管部门也会淘汰低质量作品,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向“提质减量”方向引导,使得近几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呈现出下降。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电视剧的总产量超过400部,但2015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剧目数量止步于394部,2016年国产电视剧的总产量更低,共计334部14912集。今年上半年则出现国产电视剧发行部数与集数达到历史最低的情况。

制作公司重新洗牌

电视剧提质减量,背后的制作公司也必然提质减量。通过调整电视剧的供求关系,这样的方式倒逼制片公司做出精品电视剧,洗牌整个行业。

背负着更大的压力的中小型公司,有的已经提前出局。剧集质量有保证的良心制片公司,则通过优质作品不断打造金字招牌,获得观众的认可,成为行业中的香饽饽。正午阳光的《欢乐颂》、《琅琊榜》一推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华策、新丽等老牌影视公司华丽转型,也制作了一批优质剧集。

当然,也有新的力量加入进来,像实力雄厚的互联网企业纷纷下场,参与制作电视剧,有的甚至成为主导者。新秀嘉行天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同样不可小觑,凭借杨幂的明星效应成功打造,“参与出品+艺人包场”这个发展模式。近两年,其制作的电视剧开启霸屏模式,投资承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成2017年现象级电视剧。不是杨幂做主角的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漂亮的李慧珍》《周末父母》等同样得到不少关注。

平台竞争加剧

电视剧提质减量下,大剧资源趋于集中,流向强势卫视,体现了“二八规则”。中央台八套、上海、浙江、北京、江苏、中央台一套、天津、湖南、安徽这9家主要卫视占播剧卫视总量23%,各播出至少6部首轮新剧,共占首轮新剧总量的80%以上。约小一半卫视购买力不足,放弃首轮剧资源,无新米下炊,半年甚至会全年没有播出一部首轮新剧。

强势电视台间的竞争也不轻松,从购买热门电视剧到编排播出方式,都在博弈中。实力雄厚的湖南卫视坚持金鹰独播剧场,虽然资金上吃力,但独播剧可以独占观众注意力,一部《人民的名义》让湖南卫视猛击对手,成功突围,提前坐上2017年卫视霸主之位。

独播剧也让电视台掌握更多剪辑和排播上的主动权,像《人民的名义》和《因为遇见你》的套播配合。将收视率一路飘红的言情家庭剧《因为遇见你》的大结局分两晚播出,接档的《人民的名义》提前播,每晚一集《因为遇见你》一集《人民的名义》,套播方式播出。拉长好剧,利用好剧带动其他电视剧或栏目的收视率,是独播剧的优势之一。

独播需要雄厚的实力,目前只有央视和湖南卫视运行这种模式。但联播剧仅剩2家卫视上星的模式,对内可以分摊购剧成本,对外能形成收视共振,也是卫视的不错选择,只不过为了收视率要费点心思。

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视率的争夺最明显,两家卫视播放的版本常常不同,剪辑不一样,排播上也时常变化。东方卫视前面比浙江卫视播多一集,浙江卫视就比东方卫视提早时间播,剪得也多,2集放了3集的量,两家卫视都想剧情走在前面,抢占收视率。适当的竞争是容许的,只不过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利益,剪辑太多对观众不公平。

题材单一 市场注水

电视剧“提质减量”效果明显,制作水平整体提高不少,但新问题也出现。其中之一是电视剧数量减少了,注水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国产剧越拍越长。甚至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电视剧立项一般40集起拍,集数越多越有市场。40集以下的剧集一般无法说服投资方。

今年上半年,在上星频道首次开播的82部电视剧中,集数在30-50集的作品共57部,占总剧目数量的69.5%,播出天数则普遍在35天左右。

30集以下的短剧,在电视剧制作行业往往属于“短平快”项目。如果要靠广告植入或者赞助拉回成本,长剧成制作的首选。长剧一般40集以上,如果每晚播2集的话,营销的时间可长达20天,短剧则可能话题刚刚炒热就下档了。

曾经,《围城》《一地鸡毛》《结婚十年》等短小精悍的电视剧是荧屏国产剧的主流。而《甄嬛传》等超过60集的长剧热播之后,市场对于长剧的青睐程度日益高涨。不同于《甄嬛传》的是,一些电视剧没有剧情可以支撑集数,就靠配角加戏、拍慢镜头、放慢故事情节等方式延长时长、凑集数。

除了时长问题,电视剧类型单一,跟风制作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前几年的国产剧大跃进时期还是现在,都没很好地解决。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古装明星豪华加长版IP大剧时,观众也会审美疲劳的。而且电视剧提质减量,更应该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不同题材的作品,可现在很多制作公司却把精力放在炒冷饭、翻拍经典上。

通过近两年的调整,国产电视剧的发行量已经下降,质量上,也希望业内能逐步形成制作精品剧的意识,即使增加投入也是向提升创作质量上发力,出现更多爆款电视剧。

电视剧 “提质减量”,减的是量,但其他方面,如播出题材、播出方式、竞争手段等可以多样化,实现真正产业生态繁荣,创新意识不能一起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