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感叹,毕业了这么久依然一贫如洗,没有存到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昨天,2017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揭晓了,今天就和小编一起从这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来分析一下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谁
夺得这个含金量颇高奖项的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教授,现年72岁的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他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获得今年的经济学奖项。
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大家眼熟的身份:演员。
还记得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金融电影《大空头》吗?塞勒本色出演客串了一名经济学家,他和赛琳娜·戈麦斯(是啦就是贾JB的前女友)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别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不得不说,老爷子简直颠覆了我对经济学家的刻板印象,不仅爱演戏,还爱开玩笑。
当别人问及他会怎么花费9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折合735万元人民币)时,72岁的老爷子说:“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哈?老爷子不是被称为非理性经济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之父”吗?肿么说不理性就不理性了?要知道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个人决策存在着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之间架起了桥梁。
为什么得奖
很多人在公布之前都在猜测这个奖项会花落谁家,但谁也没有压中是他,后来瑞典皇家科学院以三个有关人性的关键词,总结将泰勒推上诺奖宝座的经济学成果:
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我控制。
看上去很深奥,先思考老爷子思考过的三个生活中的问题,就知道其实行为经济学并不难。
为什么在某次拍卖中所谓的赢家却变成了实际上的输家——因为他们花费了太多钱,而遭受到“赢者的诅咒”。
为什么有些赌徒输了一整天,却在希望渺茫的最后一局孤注一掷。
为什么购物者宁可在一件家电上省钱,却不愿在另一件类似的电器上花同样少的钱。
1.有限理性
塞勒首先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借助这一概念,人们在做决定时,会在心里创造出几个不同的账户。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也被称作禀赋效应。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2.社会偏好
塞勒在公平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也颇具影响力。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公平性的重视,会导致企业在商品需求量旺盛时不敢涨价;但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却能大胆提高商品价格。
3.缺乏自制力
塞勒的另一项研究也很有趣:为什么人们的新年目标总是很难实现?
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长远计划和短期实施之间的内部矛盾。因为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我们的存钱、健身等长期计划往往会泡汤。
这点大玉儿应该深有同感,毕竟吵吵了一年减肥也...还比如有些人在某段时间内想要为自己的财富做一次管理时,打算存一笔心愿基金但总是无法坚持。
如何解决存钱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论”(Nudge Theory),而“助推理论”并不能用字面来理解,如果理解成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它是在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达到预期目标。
这样说很空,小编找了一个例子,看完大家就能明白了。
行为经济学家曾在哥本哈根进行过一项实验:
向路人派发带有包装纸的糖果。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实验中,组织者在糖果派发点附近烟灰桶和自行车车筐等处发现了不少糖纸。
第二次实验中,组织者在派发点的地上标示了一串绿色脚印,脚印末端是一个垃圾桶。结果,这一微小的改变减少了派发点附近公共设施中46%的“垃圾”糖纸。
专家解释说,这些脚印令人们更为“在意”手中的垃圾。人们在潜意识中会被这些脚印牵引。
近年来,“助推理论”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并被应用到了公共政策领域。
比如,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于2010年在内阁组建了“助推小组”,以帮助公民作出利于环保的决定。在公共政策决策者中“助推原理”的魅力在于,政府不需投入大量经费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了。
虽然老爷子开玩笑宣称要“乱花钱”,但一辈子都在呼吁和推动“理性消费”,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开创了先河,取得了有价值的成绩和肯定。
经济学看上去很高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和它发生着关系,聪明的人即便说不出太多的理论,但总是能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事情的规律和解决办法,即便我们成为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实现,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财富。
做你们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也挺好。
热2017-02-13
热2017-02-17
热2017-01-16
热2017-08-08
热2017-03-10
热2017-01-17